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爱新觉罗•浩(傅松译)

皇帝的饮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奢侈豪华。但从组织机构上来说确是十分庞大的。主要是皇帝吃的喝的全部由内务府承担,膳房属于内务府管辖。

宫廷里的皇室,在其家属中有:皇后(包括皇太后)、贵妃、妃、 嫔、贵人、常在、答应等等阶级。 其他侍候皇帝的宫女、宦官则属于宫中常见的工作人员。另外还有受着内务府管辖的外廷执事以及为皇帝画画的画家、缝纫师、花木师, 以及干些体力劳动的仆人等。

此外宫廷外面的离宫、庄园里,都有许多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虽然有的是同一工种同一职务的,但是不能一律看待。对皇帝及其眷属使用的佣人的全部数字,虽然没有固定人数,但最少要有几千人之多。

一般认为,这些家属以及佣人的饮食问题,一定都靠宫里的御膳房安排解决,事实并非如此。御膳房乃是单独为皇帝一人专设。连皇后、皇太后也都区别开来。

皇帝家族的生活费里有“空额”, 空额由内务府处理。现将供给皇帝个人的饮食、膳房组织,以及每日如何进餐,向大家详细介绍。另外,关于皇后和妃嫔们的日常就餐以及有关空额的情况也说明一下,这样清朝宫廷饮食的情况便可以大致了解。

皇帝若和平民一样正常到食堂吃饭,当然就简单了。困难的是皇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就得送上前来。因此,膳房就要不拘时间、地点,时时刻刻准备应付。例如皇帝出去散步,点心局就要派上五六名随从,带上两个圆笼,装上许多点心茶水。皇帝想吃,想喝,在几分钟之内必把饮食上齐,摆在皇帝面前。因此,膳房也就没有固定地点。不过膳房的本营设在内务府。至于做菜的场所,往往是皇上走到哪里,跟着做在哪里。例如皇帝想在养心殿就餐,膳房的人必须到养心殿侍候。如果要去颐和园,膳房的人要去颐和园侍候。由于皇帝的用餐时间、地点不定,造成膳房里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

膳房为了顺应这种局面,采取两个方法:一个是用“行灶”(做菜时使用焜炉);一个是使用“热锅”。

热锅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冬季用的银制碗,碗分两层摞着,上层装菜,下层装热水。银碗制造得十分精致美观,水和菜一起端上餐桌。另有一种约二分厚的铁制碗,还有两块铁板。先把做好的菜点装进铁碗,再把两块铁板烧热,一块放在碗下,另外一块放在碗上,一旦皇帝说声“用饭”,随时将铁碗里的菜倒入瓷碗,捧上餐桌。

皇帝的饮食,十分注意温度。饭、粥、点心等等由饭局、点心局制作,由宦官摆桌侍候。摆桌时,粥和点心分放两桌,宦官盛出几碗放在桌上,皇帝进餐时,宦官用手逐个摸碗,哪个温度合适,送上哪个。

膳房里最伤脑筋的是历代皇帝口味不同。爱吃的、不爱吃的都不一样。膳房主管没有办法,只好向守护在皇帝身边的宦官请教。本来膳房属于内务府管辖,实际上管理膳房的人不是内务府人而是宦官。

皇帝特别爱吃的食品,要每天做好准备。乾隆皇帝爱吃苏州菜点,爱吃鸭子,这是每天在饭桌上常有的东西。乾隆皇帝不吃鱼鳍,因此菜单上永远不列。据说宫中菜谱列上鱼鳍,是从西太后时开始的。

皇帝的食品,无论任何菜点,必须御膳房将名称、制作厨师的姓名列入菜单,这样,皇帝一旦吃着可口,指示再作时,可以立刻作得;另外为了划清责任关系,一旦有的受到皇帝奖赏时,便于查明做菜人是谁。

这种菜单,用清宫的专用话说叫作“照常进膳底档”。从顺治皇帝进入中国东部到满洲国,一直延用了这个照常进膳底档。每天,执事对皇帝的进餐菜谱吃了哪些,都要写出报告,送给内务府大臣审阅,并作为文件保存。为了护存这类文件, 宫中设有“回执事库”,专门保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等文书。当然里面也有许多膳房里的文书。

膳房里做出的菜点,都由厨师自己考虑炮制。有时皇帝也亲自点名要菜。因此膳房就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技术,不断开动脑筋,考虑如何适合皇帝的口味。

膳房除专供皇帝个人饮食外,在皇帝高兴的时候,要为宫中的皇后、妃嫔以及外廷大臣下赐筵席做好准备。宫廷内部赐筵经常发生。尤其那些受宠爱的妃嫔,赐筵更多。宫外的赐筵很少。但是为宫外大臣赐筵,是膳房里受赏发财的好机会。

西太后送给袁世凯一只鸭子,膳房做好之后,送给袁世凯,袁世凯赏给了送菜人白银一万两。

膳房里的厨师,大部分是内务府的旗人(内务府有八旗),乾隆时代,从浙江来了一部分人。他们的职务都是终身或世袭的。清朝三百年间,几乎没有改变。

厨师的家属,大部分住在西郊海淀,这些人也成了特殊阶级。但是他们的眷属十分朴实,生活也很富裕。到了民国年间便开始衰落下来。他们的子孙,有的开了饭馆,有的还不忘旧,跟随着清朝末帝去满洲宫廷继续当了厨师。

膳房厨师的待遇,一般认为很高,事实上并非如此。最高待遇只能拿到七品官的俸禄。普通厨师每月不过五六两。当然,他们还有些其它收入。

首先在买菜上,他们能挑会选,内务府只好放出他们亲自采买,这就为厨师开辟了财源。

北京地安门外,距离宫廷很近,是内务府八旗人的根据地。这里有许多人专靠宫廷内部关系,从事商业活动。他们虽然不是膳房厨师,但是他们假借厨师家属、亲友之名,拉拢买卖,靠着宫廷膳房赚钱谋生。

西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某次检查了膳房的会计,经查太后吃个鸡蛋,要花二两银子。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可买鸡蛋一百五十斤。由此可见,不知他们从中赚了多少银两。

另外的赚钱方法,是他们勾结地安门外的饭馆,把皇帝吃剩的东西折销给他们。当时地安门外的会贤堂、福全馆就靠着包买宫中剩料发财致富的。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烹饪》杂志1985年8月宫廷饮食栏目。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宫廷饮食(下)--清宫御膳房的组织及管理

“知味寻源”公众号由中国商业出版社烹饪编辑部负责运营和管理,欢迎关注、投稿、合作,可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知味寻源(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858018189377588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