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割让台湾,连慈禧都不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为何竟应允了呢?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景象,1888年创立的北洋水师,也成为了亚洲一支强大的海军。

然而,此时的清朝,官员腐败透顶,人民极端困苦,军事外强中干,国内矛盾如织。回光返照的大清帝国旁侧,则是一个野心喷薄,无时不在觊觎中国的近代化国家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之战,已不可避免。

割让台湾,连慈禧都不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为何竟应允了呢?

1894年7月,甲午战争伊始,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慈禧太后虽倾向和议,也不好再坚持己见。当时,慈禧太后已还政光绪5年有余,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亲政后,极想有所作为。甲午战争则是光绪帝亲政后需要处理的最重大国事,对此,他总是事必躬亲,亲自指挥。

所以,慈禧一开始对甲午之战并不为意。她每天带着宫女太监,皇亲国戚,畅游皇家园林,欣赏湖光山色,对照相这种西洋玩意更是情有独钟,穿衣打扮,造型摆拍。拍照之余,慈禧还亲养宠物,把西洋狗当作宝贝。闲暇时光,她还静下心来,捧着曹雪芹的《红楼梦》,看得怦然心动,读到情深处,不免满眼蓄泪,暗洒闲抛。

然而,就在慈禧俨然过着退休生活之时,战火已从海上燃至辽东半岛。到1895年初,辽东全部失守,三万余官兵为国殉难,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海陆两军乘得胜余威,随时都有能力直指北京。

闲来无事,正在捣腾自治化妆品的慈禧太后,闻悉甲午败绩,再也闲不住了。慈禧本来就打算主和,这个时候更经不住主和大臣三番进谏。在光绪帝手忙脚乱指挥战争之际,慈禧却开始秘密召见大臣,谋划讲和。

然而那些年轻的主战派官员却坚持认为,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如果血战到底,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提出,迁都西安,以举国之力和日本打持久战。

割让台湾,连慈禧都不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为何竟应允了呢?

是战是和,在这个两难选择中,唯光绪皇帝可以一锤定音。这个时候,最高统帅的人格魅力和决断能力至关重要。然而,此时的光绪,却远逊于康熙。

光绪的老祖宗康熙帝,8岁登基,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14岁亲政,成年后平定三藩,收复被郑氏占领的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夺回了雅克萨……

康熙帝这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和军事决策,无不显示出他的宏大格局和铁腕雄才。然而,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已过世173年,甲午之战如何为继的历史重任,一下落在大清倒数第二代皇帝光绪肩上。这或许真真应了帕列托的“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皇帝,创造了百分之八十的业绩;百分之八十的皇帝,皆庸常无为。

值此关键时刻,最该挺身而出,振臂一呼的光绪帝,却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无法承受如此之重。其结果,他选择了逃避。

此后,任凭前线十万火急,战报如雪片般飞来,光绪帝一概不看。他不再如此前那样连续召见朝臣议事,发指示,下圣旨。他躲在后宫,翻阅诗词,“研究”戏本,甚或躺倒在床,不知今夕何夕。

割让台湾,连慈禧都不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为何竟应允了呢?

当光绪再一次如梦方醒,面对堆积如山的战报和朝臣惊惧的面孔,已由一个坚定的主战皇帝变成了一个主和皇帝,而且是不顾一切后果地主和。

在对日议和中,是否答应割地,最为关键。此时,就连即将被派往日本议和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坚决反对割地。他声称:“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而积极策划议和的慈禧太后也反对割地,关于割地求和之事,慈禧曾怒怼光绪帝说:“任汝为之,毋以启予也。”

然而,光绪帝却很快下定了割地的决心。他面召李鸿章,毫不掩饰地授意道:“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言下之意,把大清边远之地割让日本,是可以答应的。

然而,贪得无厌的日本,不仅要割地辽南,还要割占台湾全岛,并且狮子大开口,竟然索要军费三亿两。人在日本马关的李鸿章一怒之下,急电北京:“日本所要军费过高,并且辽南为满洲腹地,无论如何不能割让。这两条中国万不能从,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太后看到李鸿章的急电后,也愤然说:“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割让台湾,连慈禧都不同意,亲政后的光绪帝为何竟应允了呢?

光绪帝则不然,在他看来,只要能结束战争,什么条件他都可答应。

不久之后,光绪帝在和议上签了字,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结束了这场大清国有史以来最屈辱的战争。《马关条约》中就有将台湾割让日本一款。

在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从主战颓然变为主和,而且其主和的意志比他的大姨慈禧太后都坚决,这一两极式的表现,在短短时间内出现在光绪一人身上,也太不正常了吧?

据大臣们后来回忆,光绪皇帝亲政后,其表现一直就是两极式的。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大起大落之中。用今天的医学知识来解释,光绪帝可能患有间歇性精神病。

国势衰微又备受外敌欺凌的大清帝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皇帝,然而,柔弱偏执的光绪皇帝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这就是大清的宿命。

本文作者:吊兰书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739627500162304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