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末代状元刘春霖:中进士不算难,中状元全凭运气

作者:金满楼

说起末代状元刘春霖,其实也是个苦出身,他是既无家世也无家财,能中状元真是十分的难得。

刘春霖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其家世代为农,家道贫寒,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

幼年时,刘春霖随父母在济南,后因生活困难被送回老家交哥嫂抚养。8岁时,刘春霖入私塾读书,因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而深受老师喜爱。

然而,在初应童子试时,刘春霖的报考资格却成了问题。

原来,刘春霖的父亲做过衙役皂隶,按当时规定,皂隶属“下九流”,“例不准为官,其子孙亦不准应试”,需“下逮四世,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为此,当刘家找到当地廪生胡光签担保时,被后者断然拒绝。

按:参加童子试须请本地廪生担保,以防止冒考和冒籍。所谓冒考,指考生身家不清白,贱民后代冒充良民后代;所谓冒籍,系因当时各地科举录取名额不一,以防止有人跨地考试。后来,刘春霖兄弟似以“从小被寄养在肃宁县大伯家”才得以参考。

末代状元刘春霖:中进士不算难,中状元全凭运气

不管怎么说,刘春霖及兄刘春堂最终还是参加了科考并双双考中秀才。之后,刘春霖入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吴汝纶。

莲城书院创办于雍正年间,是李卫任直隶总督时的业绩之一,后经乾隆皇帝三次驾临、多处题匾,清中期后号称“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院中硕学名儒,高徒辈出。

刘春霖入书院时,院中山长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后者系“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声名远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莲池书院虽然主要为科考服务,但吴汝纶本人十分开明,其曾为严复《天演论》作序,院中亦大量引入西学课程。

如刘春霖在就读时,就学习了《西国哲学史》、《欧洲外交史》、《世界文明史》等著作。

在此期间,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刘春霖因丁忧而不能参加科考。直到1902年,首次参加乡试的刘春霖一举夺魁,迈过了科考路上最难的举人关(通过率仅3%左右)。

然而,在次年会试中,刘春霖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首次尝到了落第的滋味。

末代状元刘春霖:中进士不算难,中状元全凭运气

(借图)

顺便说一句,历来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举行,但因为1900年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毁,加上部分省份因支持拳乱(如山西)而被禁考,这次会试最终改道河南开封举行。

而且,这次考试内容也有重大改革,“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在这一科中,其兄长刘春堂考中进士,刘春霖却名落孙山。

按常例,科考一般为三年一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王寿彭榜结束后,下科应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举行。

但赶巧了,第二年赶上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即所谓“万寿节”,所以特别加了一次,即甲辰年“恩科”(1904年)。

也就在这次的会试中,刘春霖拔得头筹,成为万众瞩目、为千万士子艳羡的状元郎。

由此清廷于次年(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甲辰恩科刘春霖榜即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会试。

除一甲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三人外,其他出名的进士还包括谭延闿、沈钧儒、蒲殿俊、汤化龙等,一时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会试的最后一次考试为殿试,殿试共4道策论题,限一个白天内完成(不继烛)。据刘春霖回忆,当时书写的时间就要半天以上,真正构思文章的时间很短,否则就完不成卷。

而从刘春霖的答卷内容看,其第一卷纵论历史颇得考官好感,而其他几卷则大多老生常谈,无非“整顿吏治、倡明教化、加强军备、振兴实业”等等,谈不上特别高明。

末代状元刘春霖:中进士不算难,中状元全凭运气

殿试发榜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接见过刘春霖等人一次,据后者回忆,他们“跪在下面,又不敢抬头,只是趁退出的时候,偷偷地看了一眼,皇帝是一个瘦瘦的脸型”。

当时,光绪皇帝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朝政基本由慈禧太后主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春霖系慈禧太后钦点也说得过去。

这里再插一个小花絮。按定例,新科进士应由礼部制作题名碑置于太庙,但由于庚子赔款、举办新政等原因,清廷国库空虚而无力为之。

无奈之下,这科进士们只好自己出钱,制作了中国科考史上最后一块进士题名碑。

本文作者:坑爹史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9703131521684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