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接昨日《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中):皇太极亲征朝鲜,仁祖坐困南汉山城

1637年1月30日"丁丑下城",仁祖与众臣来到三田渡清军营地降坛,降于皇太极。史书记载当时仁祖失落狼狈之况,"龙、马两胡,来城外,趣上出城。上着蓝染衣,乘白马,尽去仪仗,率侍从五十余人,由西门出城,王世子从焉。百官落后者,立于西门内,搥胸哭踊。上下山,班荆而坐。"被带到营内的仁祖,"望见,汗张黄屋而坐,甲冑而带弓剑者,为方阵而拥立左右,张乐鼓吹,略仿华制。上步至阵前,龙胡等留上于阵门东。龙胡入报, 出传汗言曰:'前日之事,欲言则长矣。今能勇决而来,深用喜幸。'上答曰:'天恩罔极。' 龙胡等引入,设席于坛下北面,请上就席,使淸人胪唱。上行三拜九叩头礼。"而这也就成为朝鲜王朝历史上,屈辱臣降于清朝之史实记载,同时,朝鲜送出两位世子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作为人质带往清国。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而自始至终反对投降,誓死不向胡贼称臣的"斥和派三学士"的朝鲜大臣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与台谏官洪翼汉,则是在仁祖投降前夕,当成"礼物"被绑缚送往清营,三人其后虽被清军酷刑伺候,仍不愿屈服胡贼,最终被押到沈阳处死,这三人后来也成为南汉山城显节祠内,所祭拜的三学士。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向皇太极行上三拜九叩头降礼后的仁祖与朝鲜王朝,马上面临一则以喜的是,消了一口气的皇太极与清兵退兵,二则以忧的是严苛的臣国约束。当时皇太极所开出的条件,除了让朝鲜顺理成章成为清的藩属国,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君臣关系外,也让两位朝鲜世子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被押到奉天作为人质。同时当年度,清对朝鲜王朝也开出每年"丰富"的朝贡份额,分别是岁币以黄金一百两、白银一千两、水牛角弓面二百副、豹皮一百张、鹿皮一百张、茶千包、水㺚皮四百张、靑皮三百张、胡椒十斗、好腰刀二十六把、苏木二百斤、好大纸一千卷、顺刀十把、好小纸一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各样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匹、各色绵紬二千匹、各色细麻布四百匹、各色细布一万匹、布一千四百匹、米一万包为"定式"。此外,皇太极对朝鲜王朝是否真心投降此点,还开出带点考验性质的条件——即当清攻打明朝所属的岛屿皮岛时,朝鲜得协助出兵,自备水兵、枪炮、弓箭等军事武器外,也得派出战船军舰50艘,协助攻打他们的前宗主国,另外,清也限制禁止朝鲜王朝修建境内防御工事,"新旧城垣,不许缮筑。"就内政部份,清也不放过,诸如"尔国所有兀良哈人,俱当刷还。日本贸易,听尔如旧……其东边兀良哈避居于彼者,不得复与贸易,若见之,便当执送"等条件,足见清一手介入朝鲜外交与内政部份。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尽管投降条件严苛,但清如此做的原因,目的只有一个,即是要狠狠地给朝鲜一个教训,让他们万万世世记取其教训,"当念国家之再造,异日子子孙孙,毋违信义,邦家永奠矣。"在朝鲜隶属于清朝时期,也曾在今日首尔西大门区重修"迎恩门",用来迎接清朝勅使,从1637年到1881年间,朝鲜半岛总共迎接清朝勅使161次,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进贡一次),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才结束这段宗藩关系。而此围城历史,也在近年2017年韩国导演黄东赫,参照金熏的小说《南汉山城》,翻拍出同名電影,描述丙子胡乱期间,朝鲜仁祖与大臣被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的故事。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1627年和1636年的清朝(金国)的入侵,分别被朝鲜人士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合称"丙丁虏乱",最终朝鲜降服清朝,断绝与明朝关系,对清朝采取臣下之礼。当时,清朝为了让朝鲜记取曾经反抗清大罪与教训,除了开出前方言及的严苛投降条件外,于1639年也命令建立石碑,这即是"三田渡碑"(大清皇帝功德碑)。综观碑体全内文,碑文一一道来,清朝之所以攻击朝鲜的理由(如"己未之役,都元帅姜弘立,助兵明朝……小邦申饬边臣,言渉不逊……"等)、朝鲜不得不服降的理由("城中食且尽")、以及清攻朝降鲜,所施以恩惠("先陷江都,宫嫔王子曁卿士家小,倶被俘获,皇帝戒诸将,不得扰害")与迅速撤退等相关内容,正因此,立其使石碑"垂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而得名"大清皇帝功德碑",完整呈现出当年皇太极军压山城,朝鲜仁祖丁丑下城之耻,碑文旁还清楚地刻画着,仁祖投降大清帝国皇太极,双膝跪倒在地行三拜九叩头礼磕头之图样,尔后,每当清朝敕使到朝鲜半岛,都会先前往三田渡,拜谒大清皇帝功德碑。此碑说到底,为韩国人不可抹灭的历史投降清之史实遗物,但故事太多悲凉、碑文太过写实,当地甚至有"耻辱碑"之称。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后。以朴泳孝为首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被日本扶植上台,境内才全面开始清算朝鲜与中国的宗主国、藩属国之余毒,期间诸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等,都是一大象征。韩国人推倒这块被他们视为降于清朝"耻辱碑"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是在高宗三十二年(1895)3月,同时与拆除迎恩门,改建成独立门等工作一起进行,而在1913年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代,大清皇帝功德碑又再度被复原。等来到1945年8月朝鲜脱离日本统治,1948年光复后建立起大韩民国政府,1956年韩国百姓又把这块耻辱碑,眼不见为净地埋到地底下去。然而,历史的真相总是无法掩盖,1963年的一场洪水,让这块被埋到地底下的碑文,再度浮现天日,当年度1月21日,此碑文也被指定为历史史迹,编号101号。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然而,现今此碑的争议仍是不断,诸如2007年2月初,一位朴姓民众用红漆,在碑身喷上了第四种文字,韩语的"撤去",与"丙子"两词,而后者也有负面的"病者"、"没用的人"之意,以表不满,同时他也计算好此碑文最初建立年代,到他破坏此碑之时的2007年,共经过370年,因此,朴姓民众也就毫不客气,大喇喇地在文字下,又再喷上大红"370"的阿拉伯数字。此破坏碑文的朴姓民众举动,当年造成社会舆论轰动;对于朴姓民众作为,社会内持正反两面意见者都有,诸如有人认为此碑承载了国家耻辱历史,于当代必须销毁,而也有人认为,保留此碑可以提升国民爱国心,教育国民保护国家之重要性。然而,就碑文上所保留下的三种语言与内容,皆为珍贵的史实与考古材料,最终此碑仍被韩国政府决定保留之,在修复了被朴姓民众破坏的碑文后,于2010年,转移至乐天世界大楼后方,加以保护。

石碑上的朝鲜悲歌(下):不可抹灭的降清史,三田渡碑终负耻辱名

一块碑文,穿梭了370年岁月,承载显赫的皇太极之势、朝鲜仁祖守南汉山城之不堪、朝鲜民族独立之象征,与历史文物存废之争议。碑体不再仅仅是块碑体,碑文不再仅仅是份碑文,而是记录下这片土地上,国家、民族、人的历史。

本文作者:重舟难过千重山(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781294750846209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