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古代也有社保,那么古人在社会保障救济上都有哪些举措?

古代也有社保,那么古人在社会保障救济上都有哪些举措?

社保

文章作者:陆弃

引用:对于孤寡、流浪、乞讨人员,早在汉朝起国家就建立起了“居养”制度,对各种原因陷入贫穷困境者给予帮助……

当代中国有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上班有五险一金,看病有医保,养老有社保,鳏寡孤独进养老院,还实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现在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的道路上。跟现在比起来,中国古代经济没有那么发达,社会保障这一块是如何解决的?

官方两千多年前就有社保措施

古代的社保概念与今天有一些差别,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周礼·地官司徒》提出的社保概念大致有六项,“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月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社保对象涵盖了幼儿、老年人、穷人、处于困境的人、残疾人以及富人。前五者都好理解,对于富人的“社会保障”主要体现在一个“安”字上,而安富措施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不要“杀富”,在赋税措施上能够让富人承受得起。


古代也有社保,那么古人在社会保障救济上都有哪些举措?

社保

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相管仲提出的社保措施主要有九项,“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老老、慈幼、恤孤、养疾、问病、通穷、振困比较好理解,合独与接绝是什么意思呢?“合独”是指为丧妻的男子与丧夫的女子做媒使其结合,国家出面当媒婆,就连现在也做不到,但管子想到了;而“接绝”是指为殉职国是没有后代的人出资安排祭祀人员,使其不致做“孤魂野鬼”无人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乱之世,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争斗不息有五百年。虽有史料证实那时的社会保障措施如此完备,但我们严重怀疑这些社保措施的执行力如何,很有可能这些措施只是理想中大同社会的设想。中国古代长期是一个农业化国家,吃饭是第一要务,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丰年还好说,遇到灾年,粮食问题就成第一要务。中国古代有许多因为缺粮而“吃人”的案例,凸显粮食问题的重要。为了防备灾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李悝最早发明了“常平仓”制度,意即丰年谷贱时由国家收购粮食,歉年国家再将粮食平价卖给百姓。这项制度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是粮食问题上最大的社保措施。

古代对于长寿者及长寿者的家庭非常重视,史载从虞舜、夏商周时代国家就分别用燕礼、飨礼、食礼每年招待年长者。而且,家有年过八十岁的老人,可以有一人免除力役;家有年过九十岁的老人,全家免除力役。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人们的寿命短,这样的人家,估计也不会太多。

对于孤寡、流浪、乞讨人员,早在汉朝起国家就建立起了“居养”制度,唐代有“悲田院”,宋代有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局、惠民局、漏泽园等,元代有养济院、济众院,明代有栖流所、养济院、惠民药局,清代有养济院、普济堂、育婴堂、栖流所、工艺局,使鳏、寡、孤、独及由于各种原因陷入贫穷困境者给予帮助。

佛家慈善活动是民间社保一部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不只在精神上给普众以寄托,使人们有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而且在实际行动上确实也“普渡众生”,佛家的许多思想,其实与儒家、道家思想相通,比如佛家认为“供养父母为恩田,供佛为敬田,施贫为悲田。”,在“施贫”这一项上,唐代建起了“悲田院”,政府出钱,僧人主持,救济贫苦之人,就是直接从佛家教化思想而来。遇到灾年,佛家与政府皆施粥救难,形成一个大爱的良性循环。

宋代官方的另一项“漏泽园”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从佛家而来。由于常年战争,出现大量尸体无人埋葬,久之容易引起传染病及瘟疫,佛家慈悲为怀,常常会将尸体掩埋起来。受其启发,宋代建起了漏泽园制度,掩埋的尸体也推而广之,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皆由政府负责掩埋。

古代也有社保,那么古人在社会保障救济上都有哪些举措?

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也是从佛家而来。唐代寺院设“悲田院”,而悲田院的一项职能是“有病给药”,尤其遇到灾年,悲田院为灾民集体熬药救治,由悲田院直接分离出“义诊所”,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医院由来。

为什么佛家作为一家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落地扎根,他们的教义教化是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为中国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是受到中国老百姓认同的主要原因。一个知行合一的僧人,远远比万千说道管用。

民间“义庄”行为是社保一大补充

除了政府与佛家对社会保障的贡献以外,民间义庄行为的兴起,也是对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一大补充。这里不能不提起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大人物,宋朝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

古代也有社保,那么古人在社会保障救济上都有哪些举措?

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范仲淹用自己的俸银在苏州买了1200亩地,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庄“范氏义庄”,其职能是用义庄的形式,照顾庇佑范氏子孙,尤其是范氏后人中之家庭贫困者、寡妇、上学有困难者、结婚、丧葬有困难者。范仲俺的范氏义庄虽然只针对范氏子孙,但他起到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比如孙氏义庄对孙氏子孙有帮助,李氏义庄对李氏子孙有帮助,百家姓如果都建起义庄,那民间社会保障岂不就遍地开花了。在范仲俺的率先垂范下,宋、元时期义庄达到七十多个,明朝发展到二百多个,到了清朝“义庄遍天下”,各大家族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为社会保障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从政府到民间,诸方面的社会保障都是比较完备的,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早于西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战争时间远远大于和平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社保措施仅仅流于一句空话,或者只是儒者对未来的大同设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广建筑才网立场。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广建筑才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06460121477991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