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白鹿原•揭密白鹿原常家湾村古村村名来历

常家湾村

位于红旗街道办事处的最南端,南与长安县接壤,北与高桥村相接,东依白鹿原,西临浐河水。10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600公顷,可耕地面积2900亩。2012年,987户,3958人。半引公路从村中横穿而过,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

关于村庄的名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过去浐河大水不断,经常冲毁田地,村民深受其害。明朝时村里出了一位名人——常遇春,乃朱元璋旗下的大将,骁勇善战,英勇无比,所立战功无数,最擅长用鞭,他的钢鞭千斤重。有一年,浐河又发大水,洪水特别凶猛,快要漫过大堤冲毁村庄。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常遇春用他的钢鞭激打洪水,并把钢鞭投到水中。顷刻间,洪水退去,河水绕过村庄向西而流。从此,这里的村民再也没有遭受过洪水的灾害。因此,将村庄命名为常家湾。时至今日,浐河水依然从村西边缓缓流过,虽然河流几经改道,但过去紧贴村边的河堤印记还依稀可见。村内以常、席、周三大姓氏为主,现在常姓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左右。

白鹿原•揭密白鹿原常家湾村古村村名来历

这里的村民勤劳勇敢,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用自己智慧的双手,改造自然,创造生活。他们为了保证村庄的安全,重修河提,让河水改道;而且因地制宜,在原有河道湿地上修筑田地,种植水稻。并在村庄的东、南、北三面,开垦出许多旱田,种上了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村民们修渠引水,筑堤种树,使得农业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稻田,绿树成荫,河水环绕,引来禽鸟择木而居、鱼虾成群。当时,由于这里盛产关中少有的水稻,而且风景优美如画,所以被冠以“鱼米之乡”、“灞桥小江南”的美称。

这里的村民在劳作之余,就会成群结队,徒步来回行走数百里,到秦岭山脉的深处采割“竹条”。采回竹条以后,将嫩的竹条剥去竹叶,用水浸泡,然后将其编成竹笼;将老的竹条编成扫帚,不但满足家用,而且将其大部分出售,用来补贴家用。那时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是小手工作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男的编笼,小孩和女人剥竹条,大家一边劳作,一边谈天说地,有说有笑,有时候几家凑在一块,更是热闹。据说,当时进山采割竹条,不但路远,而且山里常有野兽出没,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他们总是结伴而行,从不畏惧。而且当时这里的竹笼和扫帚,不但销售到邻近的村落、郊区,而且还销售到西安市以及更远的地方,在当时非常有名。

1983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但填饱了肚子,还有了结余的粮食。村委会因地制宜,带领全村村民,办起了砖瓦厂、楼板厂。农忙时节,大家种庄稼;农闲时,老人编筐管家,年轻人进厂上班,逐渐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当时,常家湾村村民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不但村庄被当地政府评为“双百万村”,而且成为当地的一棵梧桐树,引来无数邻近村落的“凤凰”来栖。

常家湾村历来非常重视教育。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因此,无论村里经济状况如何,只要是孩子们的事情,村里都会全力支持。1997年,正值村里困难时期,学校早年建成的土墙瓦房,经过连阴雨的不断冲刷,不断出现危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村委会和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省吃俭用,通过各种渠道硬是筹措了120万元,将学校从村中央搬迁到村北口,重建了一所占地10032平方米的新学校。近十年来,又先后投资十余万元,用于学校设施改善和建设。

本文作者:白鹿原知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13496910295910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