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国际学校办学应面路真传奇大结局向出口、面向未来

我叫王鹏,来自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

新东方国际课程的起源、发展

新东方学历制教育的业务是从2006年扬州开始,当时我们在原有的中考、高考(精品课)体系的双语学校当中加了国际高中班。原因就是我们的高考成绩一直比不过像扬州中学这种清华北大的摇篮,我们成绩最好的前30名中考生,有29个都去了扬州中学上高中,于是,我们就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办一个跟出国有关的项目。我们是第一个在江苏的以美国方向留学(课程)为主的国际高中班,这个时间节点是2005年,当时我们判断美国签证的放开是一个持续性的不可逆的这么一个趋势。

当时我负责新东方的留学公司,我们2005年1月做了全中国第一个美国高校亲子团,意思是整家人一起去参观美国大学。后来新东方留学就变成以美国方向为主。2006年开始的美国高中课程班,当时的生源不太好,首先当时有些人还搞不清楚两个新东方的关系,一个搞英语(精品课)的一个搞厨师,至少在当时,我们的名气还比较小,没有在基础教育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导致国际高中招收的生源状况不太好,当时来了22个学生,开除3个学生之后又有3个插班学生,到最后毕业还是22个学生。好在当时的市场竞争很小,我们在江苏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尽管入学成绩很差,但他们最终的申请结果都很好,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的大学申请刚好赶上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些美国大学很需要资金支持,好的申请结果导致之后爆发性的学生报名,很多各地中考状元要求转到这个学校,到后来,生源得以不断正向循环。

办学:面向出口、面向未来

从办学的角度,我认为美国和英国要分开讲,两国大学的录取难度是不可比的,大学资源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我们一直再说办学不要面向未来,在2005年我们决定以美国为方向也是是冒了很大的风险,意味着只要有一个学生出不去,这个宣传都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以“this fish cares”为题?这个故事讲的是:大浪把很多小鱼冲上海滩,回不去的小鱼就在挣扎,然后有一个小朋友把这些小鱼捞起来扔回大海。旁边人就说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小鱼,等到这些水变干了你也救不完,这个小孩的回答就是说我不管其他的鱼能不能救活,只要我救起来的这条小鱼是活的就可以,我救的这条小鱼它是很在乎的。

我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要面向未来办学,刚才我讲到未来英国的大学还会不会这么好?如果英国的国力不复苏的话,我相信有一天他会被中国的好大学超越。在美国,4300所能发本科以上文凭的学校也是三教九流,高中阶段,好高中百里挑一。上海现在最年轻的是私立学校,他们有很多的招生策略,比如要求填写把长辈的身份,让当地的家长产生一种幻觉,但其实目前的民办国际学校录取有那么难吗?我认为这种候补是一种能够吸引招生的策略。这种策略在美国的学校也很常见。比如一个即将倒闭的三流媒体,孤注一掷搞了一个学校的排名,当年美国大学的校长都对这个嗤之以鼻,有人因为排名低还去告媒体,但发展到现在,这个排名居然成了行业标准,以金钱换排名的事情,当时是很常见的。

回到这个主题,我们办学校要想清楚是为谁办的,说白一点我们为哪个阶层。在美国有三个阶层,以加州为代表,虽然都是公办学校,但是其中都是为不同的人进行服务,产生的是三类阶层的高中。同样,中国学校未来的发展也会走向这样的方向,这和全世界的发达经济体相同。

海淀区曾做过一个统计,好的公办学校里,家长平均每年课外辅导的投入,包括培训班、游学、营地等,平均一年校外花费22万,这个已经超过北京绝大部分国际学校的收费标准,所以这些学生不是靠校内的课程体系教出来的,同样在美国那些真正顶尖的高中也多数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

除了清楚自身的定位,第二点是办学方向。现在大家都在说集团化办学,抛开这个方向是否正确,我认为当你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时,你要面对上万的学生量,上万的学生如何保证最终的去向。之前国外的大学可能因为经济会放宽招收海外学生的政策,但他们也是很现实的,

像美国的大学录取没有规律,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被选中的人》如果你真的想通过办学把学生批量的送往美国,看这本书会打破你很多的幻想,他讲了美国录取学生很多标准,每一个结论都是各个学校两百年以来的录取观和校长之间的信件作为支撑。

办教育,话我们还是保持实事求是,可能大家觉得中国的学区房很不讲理,但在美国、欧洲也有相似的情况。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焦虑自己的下一代能不能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抢占上层社会所维系教育资源,优秀的东西都是稀缺的,这也很难通过教育公平化来解决的,因为优秀的定义本来就是个相对概念。申请美国大学有绝对量化的标准,什么样的学生称之为精英?前5%、10%都非常勉强,10%以后根本没有机会被视为优秀的学生,同样在高中大学都是如此。

我们所谓的理念、情怀要面临一个真实的问题就是你为谁办学,以一个真实情况来讲,我们现在有两所学校,分别在扬州和北京,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多数去常青藤,甚至以前50为目标都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学校办给谁,我认为多数以天赋一般的学生为主,他的家长并非身居高位,但自己有极好的家庭传承,这样的孩子肯定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群体。我们培养出学生中,99%的人不是成为领袖,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我们希望这些学生能成为有成长方向、能找到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事情,以此为培养目标来开办一个国际高中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最终我们还是要给这个世界培养一些公民而不是领袖,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培养一些能做自己喜欢并相对擅长事情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办学的目标,我们对孩子定的方向就是你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他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