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作者:倬琰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隐公五年)

五年春,公失鱼于棠。

夏四月,葬卫桓公。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鲁隐公四年,自己胡作非为又不好好教导儿子的卫桓公去世,留下了卫国一个烂摊子(详见┃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一)—儿子没教好,害人又害己)。卫国作为周武王六弟康叔封的封地,从一个中原大国开始变成边缘小国。卫国因为礼制不长而走向衰落,同为周王亲兄弟国的鲁国也出现了一场因为礼制而引发的"纠纷"。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鲁国】

鲁隐公五年的春天,做了五年"国君"的隐公慢慢稳住了国内的局势和自己的地位。过了五年提心吊胆生活的隐公有了想让自己放松一下的想法。

多年以来,并不怎么好的内部环境使得隐公已经很久没有离开过国都,"憋屈"了好久的人难免会想要出去透透风。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鲁隐公可不想放过。于是在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吩咐下去,打算去棠地观赏捕鱼器具的陈列展览,并看渔夫打鱼的场景。

欣赏捕鱼,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鲁国公卿中的很多人看来,这件事大有问题。

为首的便是鲁国公子彄[kōu],又称臧僖伯,臧僖伯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弟,也就是鲁隐公的叔叔。是隐公在位期间鲁国最重要的公卿之一。

臧僖伯对于鲁隐公的这个行程有很大意见,因而在隐公宣布这个命令后向隐公进谏到:

"国君有自己该做的职责,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如果有一样东西,它对于祭祀和军事没有用处,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那国君就不应该对这个东西有兴趣。

国君的职责是把百姓纳入法度和礼制当中去。操练大事用来衡量法的程度称为‘法度’;选取材料用来发扬礼的光采称为‘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就叫做乱政。乱政的次数多了,国家也就忘了。

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演练军事都是选在农闲时间在四季的狩猎中进行。每三年演习一次,出发的时候训练好部队,回来的时候再整顿一次,演习结束到宗庙去庆贺祭奠,最后清点车马、人员以及狩猎所获的物品。彰显器物的风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级的差距,理清长幼的顺序,这些都是操练大事的威仪。

如果一个禽兽的肉不是用来祭祀,它的皮毛、骨骼等也不是用来制造器具,那国君就不会去狩猎它们,这是从祖上就留下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河泽中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下面的奴婢做的事,还有相关的官员对此负责,同样不是国君应该过问的。而观渔对祭祀和军事都没有意义,君上您不应该亲自跑去看。"

臧僖伯的长篇大论让隐公听得有些不耐烦,但毕竟是自己的叔叔,虽然不会听从叔叔的谏议,但还是委婉的欺骗臧僖伯说:"我只是要去巡视边境,叔父不要担心。"然后依然径自前往了棠地,并且照旧让人陈列好渔具,摆好捕鱼的架势,自己高高兴兴地观赏捕鱼的场景。

臧僖伯知道自己这侄儿不会听从自己的意见,到时候去了自己又会忍不住再次提醒,为了不触这霉头,臧僖伯便托称自己生病,没有跟着隐公去棠地。

这件事情引发了鲁国遵循礼制的那些公卿大臣的不满,隐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因为自己的小失误造成了损伤。而《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用的是"公失鱼于棠"的用词,毫不客气,说隐公此举不符合法度和礼制。这是《春秋》第一次对鲁隐公表达不满。

"礼制"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身份"与"规范"。"身份"是前提,"规范"是目的。不同身份、等级的人都有其应当履行的礼仪和义务,依照这个礼仪,从形式上去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最终形成一个"稳定不破灭"的制度。对于鲁隐公来说,他的"身份"就是国君,他的"规范"就是做国君。而国君只有一个职责,尤其是最遵循"礼制"治国的鲁国,就是让全国所有人规范到"礼法"当中,做任何其他与这个无关的事,都是有违"礼制",观渔当然就是"无关"的事情之一。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鲁隐公】

其实观看捕鱼在后人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在以"礼"治天下的周朝却有不一样的意义。虽然已经是快要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但至少在这个时候的鲁国,任何不守"礼"的行为都会受到尊礼大臣的批评。不得不说,鲁隐公这个国君,做得实在"憋屈",实在"不自由",即使国家治理得再好,自己再小心翼翼,形式上的"礼制"没有做到,依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隐公没听臧僖伯的话,但其实自己也知道犯了忌讳。因而在这年十二月臧僖伯去世后,隐公感伤的说:"叔父当年进谏我却没有听,临死前一定对我有不满,叔父的忠心我不敢忘记。"然后在臧僖伯原本等级之上再加一等安葬了他。也算是鲁隐公对"违礼"的道歉吧。


同在鲁隐公五年这一年,隐公还遇到另一件关乎"礼制"的事情,而这次隐公学乖了,自己不再拿主意,懂"礼"的公卿说怎么办,自己就用他的方法办。

春天观了渔的隐公,虽然受到了以叔父为首的老公卿的批评,但好在让自己轻松了一小段时间。而到了九月,有一个大工程终于落成了。

这个大工程就是鲁国太夫人、前任国君鲁惠公的夫人仲子的神庙建造完成。这位仲子之前讲过,原本是鲁惠公打算许配给当年做公子时的鲁隐公为妻的,却因为仲子实在太漂亮而自己"截胡"(详见|通鉴|《春秋》「外传」—“坑儿”老爹:鲁惠公),成为了鲁惠公的继夫人。

仲子虽然很年轻,但在鲁惠公死后没多久,在鲁隐公二年也随夫而去。仲子死后她的神庙开始建造,三年后的隐公五年才建好。

先夫人的神庙落成,依礼要进行祭祀,打算在神庙内献演《万》舞,这是一种由舞者执羽而舞的祭祀舞蹈。违过一次礼的隐公不敢再犯错,便问身边的大臣众仲执羽舞者的人数应该用多少。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祭祀场景(现代)】

众仲回答道:"舞是用来调节八音而传播八风的,所以行舞人数是从八开始递减。因而天子用八行,诸侯用六行、大夫用四行、士用二行。先夫人应该用和先君同样规格的舞队。"隐公听从了众仲的建议,初献时用六行人舞羽。

依礼祭祀时是要奠爵三次,分别称初献、亚献、终献。隐公便在初献用仅次于天子的第二等诸侯规格向仲子进献。而祭祀乐舞行列的具体规格是八行横竖各八共六十四人、六行三十六人、四行十六人、二行四人。

除了上面说的“观渔”这种日常行为,祭祀是与军事并驾齐驱的最重"礼制"的大型事务。祭祀的流程,比如上面说的"奠爵三次";或者乐舞的人数规格,例如八六四二的严格区分。都要严格的按照"礼制",谁都不能逾越礼制享受超规格的待遇。如果违背了,就便是"礼崩乐坏"。

虽然这次祭奠的仲子原本应是隐公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年纪也差不多,但从"礼制"上,她终究是父亲鲁惠公的妻子,这个"礼制"隐公同样不敢违背。


当然,隐公五年不只发生了这些让隐公头痛的事情。其他国家之间,你打我我打你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四月的时候,郑国入侵卫国的牧地,为的是报复隐公四年,卫、宋等国联合围攻郑都东门的战役。

之后卫国人带领南燕国的军队一起去郑国报复。郑国的大臣祭足、原繁和泄驾带领郑国三军部队驻扎在南燕军前,然后派公子曼伯和子元偷偷带制地的军队绕到南燕军后面。

南燕人畏惧前方的郑国三军,却完全没有防备到后面的偷袭。六月的时候,曼伯和子元带领的制地军队在制地的北方打败了南燕军队。

刚才说过,隐公四年围攻郑都东门的除了卫国还有宋国。在打完和卫军的战斗后。郑国又在隐公五年的九月带着天子和邾国的军队攻到了宋都的外面。

宋国急派使者到鲁国求援,鲁隐公问求救的宋国使者:"郑军打到哪里了。"使者害怕鲁国不愿出兵,就骗隐公说:"还没打到国都。"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隐公其实已经知道宋都被围,由于宋、鲁世代友好通婚,隐公其实本想立即出兵援救。却没想到,宋国使者竟向隐公说谎,隐公听后大怒:"宋君想让寡人帮宋国解决危急,却又不信任鲁国,既然你不对我说实话,那就请回吧。"于是辞谢了使者,并且最终没有出兵。

无人援助惨被击败的宋国不甘心失利,十二月又派兵包围了郑国的长葛,再次报复郑国。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礼制"在西周初年构建了一个看似稳定、并且颠簸不破的社会制度,却在之后几百年的发展中不断走样。繁琐礼仪和冗长的规程被渐渐从上到下的抛弃,鲁隐公身上的这些事就是"礼制"的体现,而随着各国之间的不义战争越来越多,"礼制"便从隐公时开始的春秋慢慢走向了"礼崩乐坏"。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二)—看打鱼都不能随心所欲的鲁隐公

往期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一)—儿子没教好,害人又害己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说说仁义的宋国国君兄弟

┃通鉴┃《春秋》另一面(九)—"无奈"的天子和"憋屈"的隐公

|通鉴|《春秋》另一面(八)—平平静静第二年

|通鉴|《春秋》另一面(七)—“礼”连天子自己都忘了?

|通鉴|《春秋》另一面(六)—弟弟不听话哥哥怎么办?

|通鉴|《春秋》另一面(五)—阴差阳错就是这么神奇

|通鉴|《春秋》另一面(四)—孔子的家乡是怎么来的?

|通鉴|《春秋》另一面(三)—周王室的亲兄弟(二)

|通鉴|《春秋》另一面(二)—周王室的亲兄弟(一)

|通鉴|《春秋》另一面(一)—何为“春秋”

本文作者:倬见(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186342093907610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