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今日辣评丨多想想城市能为大学做什么|大学|大学消灭石化之现身生|人才

2018-09-30 新闻 大学   大学生   人才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国庆前夕,南京用一场前所未有的高规格仪式迎接首批“00后”大学新生。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让大学生体验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在全省尚属首次,放眼全国,也并不多见。在厚重的仪式感中传递对大学生的重视和温暖,彰显了整个城市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求贤若渴的诚意。

  城市对大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准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都会面临相似的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哪个更为重要?答案见仁见智,但城市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非常密切的。大学依城市而立,城市因大学而兴。对一座城市而言,优秀的大学是它的闪亮名片;对一所大学而言,城市的发展水准、品位气质、创新能力等,同样影响着大学的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说到底,城市和大学共荣共生、互相成就。

  大学能够深度参与到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中,利用自身“思想库”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都非常关注大学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什么。比如,大学能对地方贡献多少GDP,能集聚吸纳多少人才和科教资源,能产生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等。但是,很多城市在享受大学智力红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基础和本质的问题:城市能为大学做些什么?如果说大学是创新“发源地”,那么大学生就是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只有在适宜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这样的土壤生成,需要城市母体的自觉培育、精心呵护,以及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高校141所,仅南京就坐落了26所本科院校,其中不乏著名学府,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但并非拥有大学,就能天然地吸引学生,就能理所当然地留住人才。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江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容乐观。以南京大学为例,2017届毕业生选择在南京就业的只有两成多一点。我省当前存在的创新要素活力释放不足、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高端成果缺乏等问题,和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流失不无关系。据此来看,相比于引进人才,培育本土人才似乎更为急迫。而要从“墙内开花墙外香”转化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要摒弃功利性的线性思维,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彻底转变。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动力转换。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市,只有把握住了人,才能把握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变、重构城市与大学的关系,多思考思考城市能为大学做什么、能为大学生做什么,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此次南京就推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六大服务计划,即“万名大学新生看南京”计划、“大学生走进博物馆”计划、“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岗位实习”计划、“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高校体育联赛和文艺展演”计划和“智慧校园提升”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后备军的培育养成路径。

  当然,对大学生的重视,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更为现实的是,要正视大学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高校师生们的实际困难,配套出台更实在、更适用的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加贴心、实惠、长远的服务和支持,为人才提供更广阔更有前景的创新创业舞台,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