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当战国时代步入后期,秦国的迅速崛起使其余六家"雄"字辈诸侯国很压抑也很无奈。

为了这种不利局面趋于平衡,也为了自身的利益,诸侯国中的"肉食者非鄙"们纷纷想出了各种"救亡图存"的办法。他们或是联盟诸国,或是网罗人才,或是寻求变革,或是力图发展。

这样的历史情形下,战国四公子便是较为突出的几人。

他们以礼贤下士的态度,广招门客,看似为强大国家而做,实为壮大自身势力。

这四人大多都是王公贵族出身,一些是先前国家君主的后裔,这四位,了解战国历史的应该是不会陌生的,他们就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孟尝君

孟尝君,名为田文,他是齐威王的后裔,按辈论资来说,他的父亲是齐宣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是这一代齐愍王的叔父。孟尝君有着自己的封地,薛邑,他的生活很富足。

因此,这些可以使他打着为国家利益谋发展从容地招纳各地而来的宾客,据说,他家的食客已经达到了四位数,约是在三千左右。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田文(剧照)

孟尝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在这个事件里,他的三千门客中的两位老兄以模仿鸡叫的绝学和学狗叫偷盗的本事将孟尝君从秦国的软禁中拯救出来。

这段历史,虽然让人领悟到了养门客的诸多好处以及即使卑微小人也有妙用的道理,也让人明白了孟尝君所豢养的众多门客中真才实用的不多,混吃混喝的倒是很多。

孟尝君实际上是称不上什么"贤能声誉"的,他"养士"的目的,并不是为的齐国强盛,其实为自身势力的扩张,以便更好地掌握齐国的大权。

而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手段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以一己的私怨,联合多国部队数年伐秦,将齐国的国力消耗不少,"近交"而又"远攻",学习秦国变强大老招,并没有为齐国谋取强大。

孟尝君的个人脾性不是很好,有一次路过赵地时,赵国人对他的糟糕形象说了一些过激的评判。

他一气之下,带领着门客竟是以"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的代价,给自己找回了颜面。

齐湣王时代,孟尝君因担心宰相吕礼威胁自己的地位,竟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信,请求其劝秦王出兵攻打齐国。为了一时的意气,置国家利益而不顾,以传统的标准评判,这就是"不忠不孝不智不仁不义"的典范。

平原君

平原君,本名叫赵胜。他是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赵武灵王的儿子,前赵惠文王的弟弟,当前赵孝成王的叔父。

赵惠文王及赵孝成王当政时代,赵胜一直都是赵国国内极具实力的国相。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赵胜(剧照)

他的门客据说也有几千人。出名的不多,我们所熟知的要属那个"毛遂自荐"的毛遂。

赵胜也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最佳代表,他最为出名的是极度近视眼的做事方式。按史书上的说法,那就是"利令智昏"的典型。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守将顶不住秦国的压力,自愿将上党之地献给赵国。没有深思熟虑下,赵胜便怂恿着赵孝成王接受了这一烫手的山芋,战国时代后期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也因此而爆发。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长平之战埋骨遗迹

正是这一战,将赵武灵王积累起来的赵国所有家底全都拼光,本有实力与秦国叫板的唯一诸侯国就此衰落而不振,这也与当年庞涓与孙膑的桂陵之战以及马陵之战中有点相似。

平原君的真实水平有限,只能短视当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致使赵国与秦国在争雄的局面里输的一塌糊涂。

春申君

春申君,本名做黄歇。在四公子中比较特别,他没有显赫的出身,即使追溯到他的祖辈最可以作为炫耀资本的也只不过是一位曾经在楚王朝中任职过的大臣。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黄歇(剧照)

他的成就全是因为他的奋斗与努力,因此,"四公子"中黄歇是最有心机,最会玩弄权谋的一个。

以实际情形而论,"四公子"之中,黄歇又是名气最小,实际掌控朝政能力最低的一个。

黄歇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篇,还是在他年轻气盛时留下的。

那时的楚国是楚顷襄王当政的时代,这位楚王不顾楚国没落的事实,自视甚高,没有联系实际竟然违反客观规律向强大的近邻秦国发起挑战,结局当然是可以预料。

楚国连连失地,即将朝不保夕,这时候,黄歇出现了。作为楚国的使者,他以出众的辩才说服了秦昭王,让白起所带领的秦、韩、魏三国联军撤军了。

正是因这样的功劳存在,再算上黄歇用智谋使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安然回归,由此熊完太子继位为楚考烈王后,黄歇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功绩,就成了楚国的相。

黄歇后期的政治主要是攻权谋玩心计,为了自己的私欲,尽然遵从小人李园的诡计,致使自己死于非命。

信陵君

信陵君名叫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名声显赫,却几无善终——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剧照)

前战国的三位公子"养士",不是为了'豪举',图个虚名,就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以便更好地掌握政权。

因此,他们的所谓"礼贤下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造就他们对待"士"的态度言不由衷。

只有信陵君在对待士人的态度上,有君子之风。

信陵君在赵国政治避难的时候,他和邯郸城的毛公和薛公打得火热。

邯郸城内同样以"好士"而著称的平原君就不明白了,他认为这两位地位如此低下应该没什么大才,信陵君为什么还如此做作。

信陵君是这样回答的:"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装点门面),并不是真的礼贤下士。毛、薛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时早有耳闻,所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身。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

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

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里有大才,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时代中的风云人物。

军事上,信陵君曾经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军,将处在危难中的赵国和魏国拯救出来,其中一次还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典故,诗仙李白在名作《侠客行》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

因为功高震主的缘故,信陵君受到了魏国魏安釐王的猜忌,在秦人的离间计运用下,信陵君在郁郁不得志中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从来英雄多寂寞,唯有贤者留其名。

高祖刘邦就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

刘邦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后来的人们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难以得到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搅动了战国的风云,影响了历史进程。

本文作者:浩强资讯(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61744701515418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