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于都自古至今,人才辈出,继往开来,累世不衰,其中一大批或有成就的思想家、学问家、理学家代表,或有益于人民的名官廉吏,或隐居田园著书立说的乡贤名人等等,现选择部分历代著名人物简要记述,以飨读者。

西晋

太康初的陈方期,字长年。太守徐仲景征召他去做功曹,不就。以孝著称,亲丧昼夜号泣,几于毁灭,一夕假寐,若有人语曰:“无益存亡,愿择出处。”方期惊起,服除,但始终未去做官。

南朝一—宋

元嘉末的邓德明,少从雷次宗学,与韦遥等为同学,通晓并记述古今事情,尤好山水。作《南康记》,系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隐远、奇异的事物详尽记载无遗,超过一郡历代之文献。旧志按:凤渚谢公府志载,德明郡人。宋元嘉(424~453年)末就雷次宗学,其时郡治正在雩都。作《南康记》,所表山水,又雩特详。其为雩人无疑,因采入之。

一、唐及五代

赖棐,字忱甫,雩都人。七岁能文,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唐肃宗乾元年间进士,授崇文馆校书郎,辞归隐居乡里。

凭祥兴,雩都人。晓勇略,与弟祥祯、祥兆皆英武尚义。黄巢之乱,倾赀募兵勤王,二弟皆殁于阵,祥兴累功为将军。诏遣归图卢光稠,及境,光稠阴遣人刺杀之。乡人神之,为葬溪南,立祠祭祀。

谭全播(834~918),唐末虔州人。唐末纷乱,与表弟卢光稠谋割据,于唐僖宗光启元年聚兵举事,占据虔州,拥卢光稠为虔州主。乾化二年,被州人拥立为虔州主,请命于朱梁,拜虔州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贞明四年被杨吴攻破,被幽禁江都,数年后抑郁而死。在位7年,治有善政。

曾文辿(854~916),唐末虔州人,杨筠松弟子,著名堪舆师。著《寻龙记•八分歌》2卷行世。

刘江东,唐末虔州人,杨筠松弟子,著名堪舆师。

僧伽(灵济禅师),俗姓吴,名文佑,信丰人,五代时高僧。居雩都明觉寺,法号灵济,因当时是寺称“僧伽院”,文佑任住持,故人称吴僧伽。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二、宋代

王鸿,字翼道,号需岩生,雩都人,宋仁宗皇祐年间被推荐到京城太学,后参加解试,名列第一。王鸿中解以后,更为勤奋攻读经书,善书法,尤工隶、篆、八分书,长于文,但在礼部应试时,因为在文章中,把“浊”字错写成“沼”字,而被除名。王鸿从此绝意仕途,在县城四十里的泉石清幽处筑室隐居,自题居之洞曰“需岩”。郡守刘彝聘请他主管郡校教学,他不出任。邑令张宗谔招请他出来做官,他婉言辞之。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曾来需岩与王鸿讨论学问。曾注《太元经》,今不存。

陈维,字康候,西晋陈方期后代,唐朝常侍陈乾是他的先世祖,宣和元年(1119年)中进士。维将学问努力灌注于民,于邑之密园立“万松庄”,辟义学,教授乡里,学者多归之。王鸿称赞他:“美无他逊,光宜自阙,积其所修,圣贤可至。”

钟岳,字尧俞,重和元年(1118年)中进土,任太学汇征斋长,正直议论,秦桧恶之。出桂阳县令,任满不赴调。家居萧然,客至不能具饭,邻助之炊;居无庐舍,编草以蔽风雨。枢密院编修唐稷曾说:至今文行此翁者绝少。

刘见道,名渊则,字叔云,雩都人。宋代著名堪舆师,著有《乘生秘宝经》。

罗恺,雩都人。宋徽宗宣和五年《礼》第十一名,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汪应辰榜进士。奉议郎,任梅州判官。

朱申,字维宣,雩都人。元祐间有声大学,尤善谈兵。以忧归,创青云阁,读书其中。所交皆为世知名士。会朝廷南幸,边臣议保甲。申从行溪洞,毕事,桂帅因边劳奏摄龙平县尉,期年而罢。自号熙时子。家极贫,恬然自适,卒祀乡贤。著有《语孟辨笺》《孙吴新注》及《防兵论》百馀篇,今皆佚,有诗录《全宋诗》。

罗克开,雩都人。宋宁宗开禧十五年举人。

郭峻,字次山,雩都人,生于宋庆历年间,为人性情通达开朗,孝顺继母闻名。18负参与礼部考试,宋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旋调南丰县慰。原县令夏侯称怠于政务,讼狱满庭,适逢提刑毛杭至县、夏声言恐惧,郭峻一边安慰县令一边提审囚犯,很快把案情判决好了,囚犯们无不认罪服法。夏侯称感激地说:“郭峻的聪明才干,真是神明和上天授给的,庞士元等辈不及啊!”提刑毛杭与建昌军张子方把郭峻推荐朝廷,授郭峻为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崇仁县令。民喜相告说,此南丰尉也。不久转著作郎,任南城知府。当时江西最苦的是盐法苛刻,郭峻从容调剂,减轻了百姓这一痛苦,百姓都很感激他。是时福州奏请颁发铸印,皇上诏令快马送递。到达后,打开箱子却不见铸印。于是行文所经各地寻找,当行文到达南城时,郭峻断言:“此邮卒窃弄之耳!”随即搜查,并派渔人在渡口处的捞,果然把铸印捞起来了,大家都惊讶佩服。因他精明才干,故当时许多大官联名推荐他充当大藩住使。元丰初,郭峻任职佥判枢密院,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祀乡贤,孙志康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三、元代

刘君贤,字文定,本泰和人。元末兵乱,依母族袁氏于雩都,遂冒姓袁。故左修品序称刘文定,而郑应桂序则称袁文定。著有《雩昌集》六卷,又名《学问要编》。刘君贤一生以授徒讲学著书为务,博观经史,深研理学,兼通天文地理。所著《昌雩集》,后人评价甚高。清代宋惟驹称《昌雩集》“洞察天文地理之奥,综括理学经济之要,博古今得失之变,卓识确论,裨于学者甚大”。又谓“试取是篇观之,令人襟正危坐,如见当日内圣外王,一片用世之心。”(《四库全书提要》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学问要编》六卷:元刘君贤撰。君贤字文定,本泰和人。元末兵乱,依母族袁氏于雩昌,遂冒姓袁。故左修品序称刘文定,而郑应桂序则称袁文定。然修品序又谓今其子孙为袁氏,而乡贤祠则仍称刘。此本题刘君贤盖从祀典也。是书初名《雩昌集》。应桂序称,自元及明,仅有写本,藏其后裔家。康熙庚辰,雩都县知县卢某始为刊行。其分天地、理学、经济、伦纪、论古、杂说六类,及八十六子目,亦卢所编定。修品重刊序则称据袁氏家谱,知《雩昌集》乃其诗文,而是书乃所著《学问要编》。考古人杂著笔记,往往编入诗文集,是书必原在集中,卷帙标题相属,故诗文虽佚,而是书仍冒《雩昌集》名。今既别行,则修品所改是也。编中所论,虽以洛学为宗,而诸所援据,乃尽属小说家言,实以杂学佐雄辩。又其好还类中第二条,称金俘宋于青城,元人俘金亦在青城。果为君贤所作,断无当元之世,自称元人之理,相其文格,亦全类明万历以后清言小品之蹊径。元人敦笃,无此体裁,毋乃后人伪托,抑或有所窜乱欤。)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四、明代

刘渊然(1351~1432),号体玄子,其先萧县人,祖父伯成任赣州路总管,遂家赣县。明初著名道士,道教长春派创始人。元末拜雩都紫阳观道士赵宜真为师,兼习净明、清微、全真等多派道术。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听说渊然能够呼风唤雨,将他召至南京,演示符法极为灵验,“乃赐以法剑,号高道,馆之朝天宫,眷待甚至”,擢道录司右正一。永乐初年升道录司左正一。嗣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谪至滇。洪熙元年,刘渊然还朝受封,赐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诰加“庄静普济”四字,令领天下道教事,成为全国道教领袖。刘渊然弟子众多,以邵以正、蒋日和、徐道广、芮道才、李道如最为有名,其中邵、蒋二人为名闻全国的道士。

邱弘道,雩都人。博学能文,得郭璞《葬经》究心三十年,遂精其术。浅深去就皆有法,与人言必以忠孝为本云(《刘槎翁集》)。

陈勉,字希进,雩都人。永乐四年进士。勉外和内刚,精通法律,吏不敢欺。授广东道御史,弹劾不避权贵,谳狱多平反。清赋浙江,寻命巡按,有平倭功。宁波卫军盗粮,连坐者五百馀人,疏请宽释。升广东按察副使,召入为左副都御史。扈从天寿山,宣宗欲出畋密云,勉上疏谏止。景泰三年,陈勉于南京左都御史任上告老归里。后卒于乡,代宗朱祁钰赐以葬祭。

袁端,字自中,雩都人。景泰元年庚午中江西乡试,二年任程乡县教谕,逊志苦学,行已端方,树立学校,教诲生徒,程士为之丕变。迁永兴县教谕,升顺庆府教授。初,端署永兴教谕,时奉勘合撰修《郴州实录》,寓京师,上书条十事:一曰隆圣学以端天下之本;二曰开言路以决天下之弊;三曰正士习以清天下之俗;四曰谨官常以善天下之治;五曰策贤良以任天下之事;六曰去贪暴以安天下之民;七曰修武备以防天下之变;八曰久任使以成天下之化;九曰节财用以济天下之乏;十曰严保举以收天下之才。疏入,宪宗嘉纳之,奉旨该礼部着拟复奏。刑部侍郎何乔新手札与端曰:“疏内条议俱中肯綮,词虽约而意巳尽,置之座右亦可以资圣德。”寻以母老乞休,督学使石淮列端行谊上之,都御史张瓒遣官以礼慰留之。任满当升秩,以养母告归。既归,孝养备至,居丧毁瘠逾礼。郭祐尝曰:“袁公正学懿行,我辈弗如。”母丧后竟不起,优游林下四十年,择地西郊濒河处构轩自适,名曰适轩,学者称之曰适轩先生。弘治间纂修《雩都县志》。所著诗文不为奇崛雕琢语,而温厚正大,殊类其为人。入祀乡贤祠。有《适轩集》藏于家。子名庆祥。

王本,雩都人。成化间任感恩县知县(雍正《广东通志》)。

袁庆祥(1450~1531),字德征,号崖松,袁端子,雩都人。成化四年入太学,历任内府,上书陈“省国费,以节民用;严选举,以重守令;修武备,以防边患;存公道,以守国法;起民望,以惜才能。”五事,忤旨被杖,遣还国学。成化十四年中进士,任潜山知县,百姓相戒不敢为不法事。后任刑部主事,因办案能力出众,成绩卓著,加封为承德郎,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提督雄韶等府兵备,总管广湖军事,晋阶朝列大夫。著有《崖松集》《归来稿》《读史录》《古今杂议》等。今安徽天柱山有袁庆祥石刻二方(2011年6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天柱山山谷流泉石刻》P81、P82)

袁庆云,字德亭,端子,雩都人。博洽庄凝,有父风。弘治九年岁贡,任上杭训导,日进诸生讲贯不辍,都御史韩邦问巡按至汀(韩邦问任南赣巡抚在弘治十五年至十七年),庆云陈民间利弊六事,韩以国士称之。亲老乞归,奉养未尝离左右。亲殁,哀毁踰节,遂以疾卒。初端侧室生子庆旸,母卒旸幼,云抚弟成立,友于之风,乡人服之。著有《龙门集》。

袁庆麟,字德彰,雩都人。初为诸生,矻矻攻举子业。忽自悟曰:“吾性自足,何事外求?”遂锐志圣贤之学。既膺乡举,以亲老不仕。督学邵宝聘主白鹿洞,郡守吴钰聘设教,俱不就。正德十三年,谒王公守仁。称之曰:“是从静悟中得来者也。”檄有司礼聘,督本府社学。年六十五卒。守仁为文诔之,曰:“古所谓朝闻道夕死可者,德彰其几庶焉。”著有《刍荛余论》。刊刻过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何泰,何廷仁长兄,雩都人。正德二年举人,正德间任武平知县,颇有政绩廉名。

何春,字元之(一说字符之),何廷仁二兄,雩都人。王阳明弟子。弘治十七年甲子科举人。历任福建诏安、直隶含山、霍山知县。在诏安知县任内,何春“行乡约,禁图赖,毁淫祠,教民间习文公家礼。”

何廷仁(1486~1551),初名秦,以字行,改字性之,号善山,雩都人。何廷仁治学初慕陈献章,后在赣州师从王守仁,因而放弃科举。何廷仁悟性极高,对王阳明的思想心领神会,在江西赣州与黄弘纲同时教授新入门的弟子。在王阳明的弟子中,当时有“浙有钱王,江有何黄”之说,新人门弟子多由何廷仁和黄弘纲教导,时称“接引师”。嘉靖元年,王守仁回浙江守制,何廷仁才应江西乡试中举,后考进士未第。嘉靖二十年,何廷仁在陈献章的家乡广东新会县任知县,亲自在献章祠中讲学,慕名学子接踵而至。任内五年期间,依法治政,以德化民。各乡设置学社,制订训规,并且修忠祠、辟义椽,祭祀为国死难的县民,以教化百姓,使穷山僻壤成为文明礼义之乡。又在县邑关隘处筑堡垒,建炮台,驻军防护,以保疆安民。嘉靖二十五年,以政绩最佳调升南京工部主事,分司仪真。后调芜湖掌管专卖,使当地市价度量衡公平合理,市场稳定。任职期满辞官回乡,以讲学著说为乐,著有《善山集》《善山语录》《格物说》等。

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雩都人。正德十一年举人。曾师事王阳明,但并不赞成其师的“四句教法”,认为“天然良知,无体用、先后、内外、深浅、精粗、上下”之分。反对以“未发”“已发” 分性情为二,认为‘性之于情,犹理之于气,非情亦何从见性?”强调求道必“反求诸己”“深造自得”,修身则 “不致纤毫之力,一顺自然为主。”嘉靖二十三年授汀州府推官,迁刑部主事,因得罪吏部尚书,辞官归里。以师学授徒,长期不懈,与何廷仁齐名。著有《黄洛村集》二卷。

管登,字宏升,别号义泉,雩都人。管登少通理学,闻阳明先生论学虔中,登语何廷仁、黄弘纲曰:“昔伊洛渊源实肇此地,今日圣道绝续之关,其在斯乎!”乃偕黄、何诸子而受业焉。阳明子一见,即语及门曰:“宏升,盛德君子也。”语以格致之要,恍然有悟,如久歧迷途而始还故乡也。自是省察体验,终食不违。尝曰:“人于此道,如捕风捉影未尝真知实究,往往半上落下。若知之真,则行在其中矣。”阳明子曰:“宏升可谓信道极笃,入道极勇者也。”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授广东肇庆府通判,职司戎行。越三年,以才优迁广州府通判,监督管理薪给。因其曹铨课最,升湖广岳州府同知。丁忧归,卒于家。著有《吟劳集》。

袁时,字仰夏,雩都人。弃儒精医,濒死辄能起之,乡人有贫病者,赴救不避寒暑。又通先天精微之教,呼吸风霆,役逐鬼物,岁旱祷雨辄应。邑东五里灵泉岩对江,有巨潭为怪所凭,舟过溺死无数。时书符焚潭中,旬日忽霹雳一声,颓山顶石于潭,其患遂息。今颓石犹存潭中,俗名倒石潭。子淳,第进士,官御史。

袁淳,字育真,庆云孙,雩都人。幼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年十二应童子试,构《五经》题义,援笔立就,主司见而异之,补弟子员。嘉靖三十五丙辰成进士,初授楚承天司理,有治声。寻召入内台,奉敕巡按浙直,进湖广按察司佥事。淳好学,尝谓近世士人讨论工疏,闻见汩没。于是取古人之书,上自周秦,下迨元明旁及稗官野史、柱下、天竺之语,分类编次第为二百二十卷,名曰《稽古大成》。论断评阅,具有特识。今其书半轶焉。自著有《罗岩集》。——临风按,袁淳系严嵩党羽,尝弹劾淳安知县海瑞,遂使落职。后因居乡恣行侵并,被雩都知县夏宗思上疏论罪。又,袁淳于嘉靖四十五年纂修《雩都县志》十三卷。

曾廷琦,雩都人。嘉靖间任霍邱教谕,王阳明门下土也,讲学施教,得师儒体(2006年黄山书社《颖州府志》P512)。

宋应奎,字五东,雩都人。隆庆元年丁卯岁贡,任上虞县训导,迁新兴县教谕,本躬迪士,振兴古学,为文浩博渊微,士林推服,受其教者多知名。升博罗知县,以儒术饰治,有惠政。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李涞(1538~1602),字源甫,号养愚,雩都人。明代理学家。隆庆五年进士,历官宝应县知县、户部给事中、山东按察佥事、广西参议、佥都御使、都察院中丞等职。嘉靖四十五年宰辅张居正遭父丧夺情,充大婚册使,李涞疏言此大典不宜以亲丧将事。居正怒,出为山东佥事。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万历十九年,李涞遭弹劾罢官回籍。李涞的理学由薛暄入门,而上溯朱熹,所谓近里着已,不影附宗门者。与李涞同时的明代理学家、吉安人邹元标说:“雩都县稍前有何廷仁、黄弘纲两位先生,为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如今李涞的真学问、真人品,与何、黄两位先生相伯仲”。李涞致政家居,四壁萧然,惟聚徒讲学,寒暑易节勤讲不辍。晚年,刊刻薛暄的《读书录》和何廷仁、黄弘纲二人的文集,以训迪后学为已任。万历二十二年,主持修纂《雩都县志》。死后,既列祀郡、邑乡贤,继又奉配享濂溪、阳明二先生祠,门人又专祠邑中,置祭田。康熙十年,同乡举人易学实多方搜集其著述,编成《李中丞文集》二卷。

丘大成,字志竞,雩都人。万历四十年任连城县知县。练达治务,风励僚佐。迁学宫于旧址,建明伦堂。迁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后,建寅宾馆于衙右。当时,穆穆无可誉。死之日,民思之不能忘(《连城县志▪名宦志》)。

郭端,字季正,雩都人,生于明洪武年间。明永乐三年(1405年),入京太学,授官行人司行人。永乐十年选为御史,出巡广东。此时镇守太监雷春恃势放纵,任意杀人,郭端上书揭发,雷春伏罪。靖江辅国将军阴谋不法,郭端上书列举他的罪状,将军被判刑,成祖皇帝下令表彰郭端。云南盐法不清,皇帝面谕郭端去巡察整顿。他到云南,清弊端,建新法,措施得务,井井有条,事毕返回京城,恰逢蒋得中扰乱闽、广、湖、湘等地,朝廷严令能辑,未能捕获。众官推荐郭端去制服他,端在延平将其捉拿归案,皇帝大喜,赏赐金钱慰劳郭端。当时安南初定,朝廷对南疆边界的安宁很担心,皇帝特令郭端挂征夷将军印,统领三军去做两广监军。端走遍两广,巡视交趾,降服豪强,申雪贫弱冤抑,释放无辜入狱的人。行迹所到,贪官污吏以及克扣军饷的军官,无不闻风丧胆。端在两广任职多年,两袖清风。回到家乡探亲时,许多乡亲来看望他,郭端拿不出好东西来款待,便在门口挖了一眼水井,以“人情好水也甜”来酬谢乡亲。后人称此井为“郭屋井。”永乐十九年,郭端赴京考绩,以功绩最大提升为奉议大夫,出任山东按察司事。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登位,令任随侍官。次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即调郭端为交趾佥宪。交趾对明朝叛服无常,宣宗二年安南王三世孙陈嵩,请求宣宗立自己为安南王后继人,宣宗准许,即派王部尚书罗汝敬送诏书到交趾,并令郭端班师回朝。汝敬按定期提前3天入交趾,郭端未及迎接,罗即以怠慢迎诏罪上状将他们逮捕入狱。郭端在狱9年;每日读书赋诗自乐,至宣德十年(1435),始蒙恩赦出狱、复官。不久病死,朝廷许多大官抚棺痛哭。

谢 祜,字信斋,明水头人,生卒不详。其父谢宁,明正统六年(1441年)中举人,曾任广东都司,为官勤慎刚正,崇尚正道。考绩期满,归训子孙务于耕读。谢祜极孝顺父母,听从父教,在家勤耕苦读。他生性聪明,博览群书,但不喜欢研究进仕之道。谢祜能体恤百姓疾苦,为民解忧。当时于都每年要派伕50名,协助赣县、南康造红站船5只派10名司马兵往安远板石巡检还要征集许多民兵去会昌参加防御。百姓负担沉重,疲于奔命。谢祜十分同情。于是步行5000里路,赴京上书,说明于都地处要冲,百姓疲惫,对邻县的伕、船、兵员实难协助。奏文报入朝廷,宪宗命令江西抚司,商议处理,一定要做到劳役均平,使负担稍有减轻。随后谢祜又向各院司等衙门,诉说于都百姓困苦,请求减免赋税,再次得到批准,百姓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明弘治初,孝宗发布命令,凡中央或地方所出现的各种利弊,允许各人奏文陈说。谢祜再次带着大儿子国玉,渡过江淮北上,到京城向皇上陈说国计民生大事22条,其中内容有:宰相贤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事;节约国家费用,以体恤百姓钱财来之不易会昌不应设防守军队,以减轻百姓负担长河堡应建置巡检司,以统领乡间民兵运河贡船多冒充滥用,挥霍浪费,隐瞒私有等弊端严重要坚决除去官妓,以整顿官常职守,奋勉风俗。孝宗见他奏文中的言词诚恳正直,采纳了他的进谏。都御史李昂十分敬佩,手写“天朝纳牖”四字相赠。巡抚赣南都御使金泽和韩邦问看到他的奏文都叹息说:“这是匹夫而为天下大事担心的人啊!”每年都以厚礼来慰问他。

严 銶,字文器,生卒不详,雩都人。明宏治二年(1489年)乡试,以《易》科成绩优异中举人,授杭州府推官。他明辨冤狱案件,清理盐税舞弊,剔除贪官污吏。3年考绩期满,其行李箱子萧然无物。有人劝他去借贷银两用以行贿,获个好官职。他严肃地回答说:“行贿不是我的志愿,况且借贷必须还偿,依靠正常俸银有限,非苟取百姓的财物就不能还偿,与其损害百姓利于我的官职,倒不如丢了我的官职而无害于百姓!”经推荐,被转任大仆寺卿。他奏请皇帝减去山东马匹十分之二、三,牧民困境才稍有复苏。后提升为广西平乐知府,不久因病辞职回乡。卒年失考。他在家平日生活极其清苦,吃野菜调羮,穿粗布衣服,清淡度日。大家都说:“严公是廉洁官吏。”死后,提学蔡克廉匾题“清白吏”,挂在严家门上。以垂永久。

五、清代

易学实,字云浮,号犀崖,雩都人。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鼎革后,杜门读书、著述,年七十犹能灯下作小楷。曾编订《李涞文集》,手抄《困知录》,著有《犀崖文集》三十六卷、《云湖堂集》六卷。康熙二十三年,主纂《赣州府志》二十卷。

梅贲英,字子鹤,雩都人。性淡静,好钞录文史。每岁终,陈所录于案,以酒脯酹之。词义皆默诵不遗。顺治十四年举于乡,公车不第,键户著书。李元鼎尝曰:“子鹤骨劲神清,令人对之,萧然自远。”著有《鹿谷文集》、《史论》四卷、《诗集》六卷、《四书汇解》二十卷。

尹元贡,字仲禹,号种雨,雩都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任房山县知县,卒于官。有诗名,工书,不轻作,顾性嗜茗,得佳茗啜疾书,舒卷自如。著有《读史日钞》《步堂诗集》《步堂古今诗选》。

黎文蒸,字储彩。甘贫力学,坚持不懈。参与编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县志、五十一年(1712年)府志。由岁贡为临江府训导,勤于讲学而秉性冲和。年八十五岁卒。卒之顷,子孙问所遗言,若云:“八十年来慎保身,冰渊求敢拟前人,生平行事无机巧,惟恐此心失本真。”

管乐,字亮揆,雩都人,乾隆七年进士。任湖南长沙府醴陵知县,调繁任靖州绥宁知县,署茶陵州知州,升湖北汉阳同知,黄州知府。著有《卧村制艺》《汉江课士录》《考信篇》。

康绪,字特观,水头里(今岭背乡)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人,先后任南康教谕,永宁训导,诲人不倦,任山西盂县知县,行使车马外出因道路狭窄走了庄稼地时,厚资给民而不会闹事。盂有小河,夏秋洪水迅涨,房屋荡析,他捐俸筑堤,水不为患。每断狱,如有生路可求,即援例出之,讼案随勘随结,不妨民业。逢严冬,设粥厂,制棉衣,救济穷人,士民大悦,树碑以纪其德。告病归家,没有盘缠,众醵金相赠。

易轼,字焕尧,号苏湖。少好学,沉潜经史,独具见解,中乾隆辛卯(1771年)科举。历署新城、金谿、武宁、上犹、九江府学教职,补彭泽训导,他注重教书品行第一。曾曰:“品行本也,文艺末也。有文艺而无品行,吾儒所不齿也。”著有《易经心解》、《礼记周礼辨义》、《书经折衷》、《诗经释义》、《春秋汇参》。

李睿,字淇圣,号慕园,雩都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江西乡试第一名,三试礼部不售。著有《易经咀言》《说余闲吟》《菉园诗稿》《志余闲吟》。乾隆十六年主纂《雩都县志》,独出体裁,考核精详,直笔无私,招致邑人不满。

宋昌图(1729~1795),字道昌,号畏轩,雩都人。诸生。理学家。初谒赣县邓元昌,以为圣贤可学而至,居恒以敬为主,言动必宗礼法,终身无倦容,著有 《畏轩集》二卷、《训蒙要编》。

宋华国(1735~1803),字雨宜,号立崖,昌图仲弟,雩都人。理学家。乾隆三十年乙酉拔贡,乾隆五十年部选授石城县教谕,六年后任吉水县训导,彭泽县教谕。著有《立崖文集》《立崖诗集》。

宋光图(1738~1766),字尚宾,号二崖,昌图季弟,雩都人。诸生,副贡。理学家。终年二十九岁。著有《二崖先生文集》。

宋维驹,字月台,华国子,雩都人。古文家。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官奉新县学教谕。师事姚鼐,受古文法。致力古文数十年,波澜不尚壮色,议论不求耸听,唯斤斤以无序为戒。著有《古文钞》。

宋昌恂,字怀恭,号敬亭,启传子,应桂孙,雩都人。少好学,博闻强记,淹贯经史,刻有《敬亭文稿》行世。清乾隆庚午科(1750年)举人。挑选知县,分发云南。以亲老告近,改发湖南,历署石门、新宁,借补武岡州州同,丁外艰归。服阕,仍赴云南,历署南宁县,沾益州临安同知。昌恂所至,遁分尽职,夜治官书,往往达旦不寐。民有为前官所抑,久羁禁狱者,讯明立出之。或有疑狱,人不能决,昌峋一鞫而出。署宁远时,有僧被窃,获盗数人,无从得赃。偶过山麓,见一新坟,曰:“此即赃也。”驰视开坟,赃果在是,立还僧,民惊为神。署沾益,宿多陋规,悉革去。太守巴公怜其清苦,欲以盐斤二十万假之,发卖可获息千金。昌恂力辞之,谓此颇类青苗法,巴公不悦,昌恂曰:“阿上官以取民财,吾不为也。”比忧归,士民遮道,如失慈父母,作歌颂之,以为有古循吏风云。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宋昌芹,字泮草,号楚园,雩都人。祖凤依,迁居赣城,孕十二月而生。洪声硕肤。幼质鲁,刻苦力学,积久顿悟,以能文称。清乾隆乙酉(1765年)科举人,辛卯成进士。引见以礼部主事主客司用,克称其职。施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人彀者多知名士。大学士蔡公新深器之,期以大用。既念亲老,乞假归省,观察某公延为濂溪书院山长,开导后学不倦。乡人有携重金以私干者,却而不受曰:“吾家世清白,无需此为。”未几、白昼梦羽人招之曰:“我蓬莱客也。”遂以疾终。

钟学玦,名玉冰,字慕贞。雩都人。清道光七年(1827年)8月25日生。父性和善,务农兼商,勤俭操持,家道日厚,素以“勤劳”、“积德”为家训。学玦深受熏陶,勤奋好学,淡于功名,爱读医书。少年丧父辍学,继承家业,务农行医。为人仗义疏财,善行乐施。妻黎氏,勤俭贞淑,夫有善举,热诚劝勉。栏杆前,据桥头、马安之门户,握银坑之烟喉,过往者甚多。然而高山耸立,溪涧穿流,却没有桥,春夏水涨路阻,行人怨声载道。学玦深感其苦,叹道:“巨项捐职荣一身,有愧;修桥铺路利万民,积德。”于是偕同兄弟学玑。学琚和王享金、谢声蔚诸人捐献,建栏杆前花萼桥;随后又解私囊,建樟树兜下桥。两座都是3孔麻条石拱桥,至今依然完好。是时栏杆前和塘弯背数里无人家,尤其牛轭岭,是通往兴国古龙岗的要道,十几里无人焑。烈日炎炎,雨雪霏霏时,行人无处栖息而非常苦情,钟学玦不惜千金先后在冷水坑口建花萼亭,塘弯背建息肩亭,牛轭岭建风雨亭。并拨良田6亩,以资养亭和施茶济众。鉴于当地百姓求医治病困难,学玦发奋自学中医,经过几年刻苦实践,学就一手医术。前往求医者甚多,却不收钱纳礼。他说:“为民不恤民,枉为民,钱财如粪土,非我所欲,为民解痛,方为我愿。”施中公推学玦主管义仓,他备荒济民,公正无私。乡里民间纠纷,为人极力据理辨解,甚至自己掏钱息事。热心公益济民之举,深受百姓赞颂。光绪十四年(1888年)学玦61寿辰,于都县侯赠赐“乡善之士”匾;乡耆赠奉“善德长芳”匾。以扬其业,彰其德。光绪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卒,终年66岁。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供稿:于都县志办)

本文作者:于都信息网1(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67195861929217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