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又是一年端午。每逢端午,屈原的名字都会被世人提及。

父母老师们会给孩子们讲述中华传统节日端午的由来,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

全国各地更会发起各种纪念屈原的活动……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屈原已然成为了一个存在千年的历史人物,对于他的真实性,我们从未怀疑过。

但早在1923年,胡适在《读楚辞》中却这样写道:“…屈原是谁?….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我还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在学术上向来喜欢大胆地假设,但要小心地求证的胡适,他为何会出此言呢?

“屈原”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上,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景、昭皆楚之族。《楚辞补注》中王逸注:…..“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客,因以为氏。”

胡适对屈原的质疑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不可靠;二是司马迁关于屈原的的记录漏洞百出,屈原的出生时间、地点、生活状况以及屈原家人的情况等根本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认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更不可靠。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其实对屈原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的远远不止胡适一人,早在晚晴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廖平也提出过,他认为《离骚》的作者并不是屈原,而是秦始皇命众学士写的,而屈原是虚构的。

在胡适之后的闻一多也提出过质疑,他认为在距屈原时代500年后的西晋,端午从未提及屈原,直到南梁才有记载端午与屈原有关,到唐朝人们才普遍认为端午与屈原有关,直至今日。

为什么对屈原的真实存在,会引来如此多“大佬们”的质疑呢?

任何事物都这样,因为存疑所以质疑,的确,关于“屈原”有太多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

1.屈原的生平

关于屈原的出身,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不过寥寥数语,但大家都知道,但凡我们谈到一个人的出生,必定涉及出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家庭情况以及成长的环境等等。

但司马迁却在其中只字未提,如果说屈原是“小人物”还可理解司马迁作为政治需要,对其不值一提,但他却在《史记》中说到屈原乃“楚之同姓也”。

也就是屈原乃楚国公族中的屈氏。屈氏在楚国公族中,其受封最早,族人最盛,绵世最久。由春秋到战国,屈氏的子孙或为将,或为相,或为官,或为吏,都是显要的人物。

可见,屈原有如此显赫的家族,但史料中却没有关于屈原出生时家庭情况的其他记载。

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

2.屈原的历史记载

正如前述,屈原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此时距离屈原的时代已是上百年。而在先秦的史料中,却从未出现过。于是有史学家认为屈原未出现在先秦,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所有的史料档案。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烧掉民间收藏的书籍,李斯在“焚书令”中言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者,以吏为师。”

也就是说,皇宫中还有好多符合秦始皇意思的官方的书的。但是,我们却在先秦资料中从未发现有屈原的蛛丝马迹。而直到今日,在出土的所有先秦文物史料中,也从未见屈原的“痕迹”。

3.屈原投江

关于屈原投江的事,也是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於是怀石遂自泪罗以死”。这句话的叙述告诉我们的信息十分简单,屈原抱石在泪罗这个地方跳河自尽了。那么,屈原是什么时候投江的?投江的的地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等等并没有加以描述。

屈原投江的日期,到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端午的五月五日,但这个日子却从不是从历史材料中确切的记载而来。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第一个告诉我们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泪罗的,是在屈原投江五百年后的六朝时期,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聍米投水以祭之……….

第二个告诉我们屈原投江细节的,还有宋人的《太平寰宇记》,不过其又发生了些改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这个记录里边将投食的人变成了屈原的妻子。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是被人们慢慢的“创作”之下,而成为一个化身和代表。

除此以外,屈原投江的地点在许多考据的研究学者中争论不休,但今天我们不去探讨历史上的屈原究竟在什么地方投江的,但据上面的史料来看,端午五月五日这天最早其实和屈原是没半点关系的,这点和闻一多的认识基本一致。

4.屈原的官职

屈原的官职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左徒"一职,而“三闾大夫”一职只是在被人们“创作”的“渔父故事"中看似随意的从渔父的口中叫出而已。

在千百年来的屈原故事流传中,被历史材料详尽说明的“左徒”之职并没有成为人们的选择,反而,这一句随口的“三闾大夫”却成为人们给屈原的一个标签性的别称。所有的故事作品中,无论《屈原外传》中的“自称三闾大夫"还是其他故事中的对谈中屈原都惯有了“三闾”的称谓,最能表现的就是在民间的祭祀中都被命名为“三闽庙”、“三闽巷”、“三闽祠”、“三闽墓”甚至是“三闾书院”。

从战国时所载的“左徒”执事看,尤其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曾担任过楚顷襄王“左徒”的春申君黄歇的事迹来看,左徒的职能主要是外交。

但事实上,给我们流传最广的关于屈原的爱国故事却是在内政中“造为宪令”、“进谏楚王”等等,这些事都不是屈原作为一个“左徒”应该干的事啊,但却是“三闾”干的事!

因为三闾大夫是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的宗庙祭祀登宗族事物以及子弟教育的官职。

端午节:为什么存在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胡适却说他是虚构的?

从《史记》的“左徒”到渔夫的“三闾大夫”,我们都可以看出其先后矛盾之处,以及“屈原”身上不断由人们“创作”的痕迹。

不过,屈原的存在已经上千年,他为国投江之事广为流传,过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也有千年之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已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他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屈原是真人也罢,虚构也罢已经不重要了,而我们爱国也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楚辞补注》, 《战国策》,《四库全书》等。

本文作者:醉言最语(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08570970269338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