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正文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接上期) 我们知道文明的起源。必须有三个基础的条件,第一个必须要有文字。第二个必须有城市居住的方式群居生活方式,第三个就是必须要有青铜器的出现。那么这三点特征标准,所以在国际的考古史上对中国的商代是认可,但是夏代以前得不到认可,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文字记载的方式。

那么世界上的这种文明形态最早形成的过程当中呢,当时是以三种主要的形态流传下来,一种就是农耕文明。我们是属于那种中原当时汉人我们是属于农耕文明的一个主要分支,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其实在中世纪时期,影响了整个世界大陆,就是游牧文明。那么到了晚期。那时候也就是上一个世纪的时候,主要是海洋文明。比如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小小的一个国家却通过他的航海技术的发达,征服了世界各地都有他的殖民地。我们有兴趣的时候可以看看地球仪,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太平洋中间,大西洋中间有许多的岛礁和岛屿,地图上岛屿名称后面都有一个括号(法属)或者其他什么属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大航海的时代,跑马圈地的时代,这些地方就是他们拥有航海技术的国家在全世界画出来的版图,当时占地为主的样板。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历史为什么从商文化开始?因为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我们有了甲骨文的出现。但是夏代的文字我们没有发现,我们最早的文字也是二十世纪初在北京被一个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的,这个发现提升了我们在考古学界商朝的准确存在证据。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巴比伦地区挖掘出来的楔形文字

实际上在公元四个世纪之前。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Mesopotamia culture),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由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在两河流域的乌鲁克地区我们就发现了传统的楔形文字。那么这种文字要比我们现在发现的文字早将近三千二百年,比我们商代的文化还要更早。但是他们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得到传承,没有延续下来。很多东西全部都断掉了,而中国文化呢,不仅有文字的出现,而且我们一直有物品。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那这个象征物就是玉器。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巴比伦地区

石之美者 夫玉者,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之美石也。其储养光华,扣击有声,坚硬似铁,晶莹含翠,在众多石类材料中脱颖而出,备受世人喜爱。国人眼中之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即文化学意义之玉,范围宽广,不仅包括软玉如泰山玉、硬玉,还包括水晶、玛瑙、蛇纹石、汉白玉、绿松石、青金石等品种,而狭义则专指矿物学意义之玉,分为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软玉,其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主要成分是硅酸钙之纤维矿物。而硬玉,则专指翡翠,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成分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硬玉在18世纪后方为中国玉匠广泛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 软玉制品。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新石器时期的玉器都是以地方玉为主,商代以后和田玉开始使用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之一。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而新疆和田、山东泰山玉、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我国四大美玉产地。目前,中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玉作中心。

3、玉的精神理念先成型

中国人把玉看成是一个什么呢,看成一种天地神精气的一种结晶,神话当中说这是大禹的骨骼演化出来的,过去在考古的遗址中,我们也发现是在巫师的墓中出现,在红山文化当中很多是初自于巫师的墓冢。那么它主要是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一个通灵的媒介物体,那我们看甲骨文中玉字的写法也很有意思。就是是三个阳爻,就是周易里的三个阳爻,这三个阳爻分别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那么用一根绳子把它串接在一起那么贯穿天、地、人三才的才称之为玉。换句话说,玉是通神灵驱鬼神的一件东西,他是个通神的一个物器。 古代篆字中王和玉实际上是一个字,我们再看今天的‘玉’,王上加一点,我们理解就是王的身上带的东西”。

这一点如果加在头上就是“主”。

“皇”字,是白、玉一起才称之为皇。

“国”字,园中有玉才称之为国。

“宝”字,家中有玉方称之为宝。

所以,从造字的角度来看,玉,就是尊贵和权威以及财富的象征。

所以,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重要。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发现于新时期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出土的汉代青铜剪刀

有一篇笑话说人类的发展史简称就是一句话“石头、剪刀、布”。

三种物质分别代表了人类文明过程中出现的三种实物:玉石、青铜器、纺织品。

三种物质的出现也预示着人类进步的三个阶段。

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经过了打磨和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

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远古壁画

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两大帝国版图

从地理上看,中国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西部面向欧亚大陆;南方和北方可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由于幅员辽阔,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南、北、东、西的旧石器文化都分化出若干文化类型。

至一万年以内,在原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石器时代六大文化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与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系内,还可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

沈华《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四

最早的四大文明区域

五十年代以来,见于正式报告有玉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约有一百多处,所出玉器总数据粗略统计有近万件之多。它们的分布范围包括上述六大文化区系,还有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乃至西藏地区。这说明玉器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几乎全国范围的广泛现象。

玉器的出现,为玉文化的起源拉开了序幕。(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老沈说玉(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01943864970496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